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会议指出,要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由各地因地制宜地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我国拟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并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计划到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实现农业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需要巨大的财力做保障和支持。户籍制度要推进改革,关键是资金。2013年7月,中国社科院发布《城市蓝皮书》称,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分别为17.6万元、10.4万元和10.6万元,全国平均为13.1万元/人。如果实现1亿农业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总计需要耗费13.1万亿元资金,这对国家财政无疑是巨大的考验和挑战,肯定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本身隐性债务负担就较重,而且不少地区没有稳定、丰富的财政收入来源。资金问题将是一个难点,虽然到2020年还有6年左右的时间。
仔细分析政策要点,可以看出,引导人口向中小城市分流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目的之一,大城市外来人口落户难度将进一步增加。首先从国情方面来考虑,一线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十分突出,如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人口持续净增长,带来的住房、交通、环境的紧张以及社会治安问题十分突出,这些地区资源较为集中且丰富,尤其是就业、医疗、教育等稀缺资源是人们追求生活进步,实现自我抱负的场所,对人口的吸引力很大。
为了缓解这方面的压力,政府只有通过户籍制度这一杠杆来调节。例如北京市,买房要有户籍证明,买车要有户籍证明,孩子上学要有户籍证明,医保、社保等社会保险体系也因为本地户籍和外地户籍而有很大的差别。户籍成为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措施其中的一条杠杆,这些特大城市的户籍证明充满了含金量。可以说,若没有本地户籍,一个外来人口要想在这些地方生存,将付出更大的努力以及成本,到最后也不一定能够实现。这明显的不公平。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郑宇洁表示,政策提出居住证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外来人口基本保障体系,而特大城市人口的膨胀也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关键在于中小城市能否成功吸引外来人口落户。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明显小于一些城市建设较为完善的大城市。要改善这种现状,中小城市需要从实际做起,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引入产业资本投资并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第二、三产业的繁荣发展,能够提供众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增加地方财税收入,政府则有能力增加公共支出,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等。户籍制度改革,任重而道远。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