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重构:未来发动机
发布日期:2024-06-26 11:26:25 来源: 作者:姚沛声 编辑:藤井树

  导读:公益重构,是在组织完成目标超越的基础上,通过公益团建的方式,对整个体系进行多维重构,以找到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合适答案。公益重构的价值内涵,其独特维度优势是普通团建所无法做到的。

  如何解决一个组织发展的“历史周期率”问题?

  在“窑洞对”中,黄炎培对毛泽东表达了这样的担忧:“……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已经找到了新路,能够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历史周期率,就是一个组织“初兴后衰终亡”的生命历程。

  初兴后衰终亡,这是怎样造成的?组织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到底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破解?若以维度视角进行解析又会得出什么结论?

  同维无解,是维度思想的重要原则。升维可破,更是维度思想的无穷魅力。

  那组织有无解的困局么,并且这样的困局最终导致了组织的衰亡?当然有,而且很多。比如薪职困局,成员的薪职诉求总是快于组织的供给能力;比如离散困局,组织的管理能力总是滞后于要素的离散程度;比如结构困局,成员间的关系总是达不到组织发展的结构要求。

  薪职困局随着组织的成立而产生。

  成长,是所有个体的本质需求,这样的需求甚至是个体存在的意义之一。人生最大的喜悦,莫过于实现自我超越。物质供给、社会认可、个人能力、生存氛围、心灵支持,所有以个人发展为中心的相关条件,其不断优化将是几乎所有人的目标。自我超越的本质是比较。比什么,和谁比,怎么比,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薪职是什么?仅仅是金钱和位置么?

  实际上,薪职是对个体实力的某种量化。这样的实力,远不止单一技艺考量这么简单。与组织的发展、领导的偏好、外界的环境、社会的氛围、同事的互动、亲友的支持,甚至于某个偶然因素,都密切相关。虽然说没有一把尺能丈量所有地,但薪职依然是自我认可最世俗的衡量标准,是自我超越最直观的呈现方式。因此,在任何一个组织中,几乎所有成员对薪职都有一种执着的追求。追名逐利只是表象,发展超越才是原因。

  有所求,就一定有所得么?

  一个组织,无论进行怎样的结构设计,僧多粥少的问题必然会显现。组织对薪职的有限供给,和成员对薪职的无限追求,在世俗价值维度的框架内,永远是无法解决的矛盾。既然同维无解,那有优于薪职判断的标准么?自我超越还有没有其他的评判方法?价值维度可以往高处跃升么?

  自我超越是个体成长的需求。需求的只是“超越”,而不是某个特定的超越。在不同的维度下,判断标准是全然不同的。如同游泳和跳远对于优劣的判断,一个用秒表,一个用卷尺的区别。世俗价值维度关心的是个体,以薪职为标准。社会价值维度关心的是集体,以利他为标准。当从有限的薪职供给,跃升到无限的利他服务的时候,原本根深蒂固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这样的价值维度越层,除却个人的修炼和境界的提升外,组织完全可以予以引导。

  同维无解,升维可破。以超越薪职维度的标准,才能解决薪职维度内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而组织要实现这样的超越途径,就必须走公益重构之路。

  离散困局会随着组织的发展而愈加显现。

  一个组织的发展,其需要的资源是难以想象的,对于参与市场交换的产品输出或服务输出型组织尤其如此。组织对于相关资源的协调和发展要素的管理,是决定组织存续时间的关键。科学管理的关键之处,就是实现发展要素的同向序化。

  同向,方向到底在哪?序化,如何能够实现?

  人才、设备、资金,文化、活动、行政、宣传、周转,供应链、补给线、生产间、研发室、技术库,质量控制、客户回馈、市场拓展、形象设计、社会口碑……组织发展所涉及的要素太多了,每一个都很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可能就会对组织形成致命的打击。并且因为熵增定律的存在,所有的要素若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一定都会向着混乱的方向发展。而一个组织,一旦将大部分精力都用于过程控制的时候,衰退就不可避免。因为看得见的熵增都无法解决,更别说那些没有显现出来的熵增了。

  有没有什么办法,使发展要素的同向序化能够更为有效呢?能够从更高维度来管理发展要素么?

  一堆珍珠放在桌上,无论进行怎么有序的排列,稍有震动又会趋于散乱之中。而散一颗就管一颗的过程控制,费力又费神。因为每颗珍珠的“心”不在一起,如果失去外力的干预,离散是必然。然而一旦用线串起来就不一样了,桌子再怎么震动甚至倾斜,珍珠也紧紧地连在一起。这根线,就叫作核心价值。在共同的价值体系下,所有珍珠都会找到各自的位置。而这样能够突破一颗颗珍珠其自我界限的,显然在管理的技术层面之外,只有更高维度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使命才有可能实现。

  结构困局使组织战斗力总是达不到最优。

  再庞大复杂的组织,也是由个体构成。结构模式,是组织的本质区别,也是组织的属性所在。组织战斗力,说到底就是组织内所有个体的关系结构。

  在党的军队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三湾改编,改变的是什么呢?党建连上、部队缩编、官兵平等,这三大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重要举措,核心解决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结构问题。党建连上,在连级层面多了一层组织关系,使党能指挥枪。部队缩编,将师缩减成团且只有七个连,优化隶属关系。官兵平等,推行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改变原先地位关系。三湾改编前后,士兵仍然是原来的那些士兵,但因为关系结构的不同,而使部队发生了质的变化。

  石墨和金刚石的区别是因为元素不同么?这两种元素完全一样的物质,是结构不一样而导致了性质上的天壤之别。石墨每一个碳原子与周围三个碳原子发生关系,金刚石每一个碳原子与周围四个碳原子发生关系。这一层关系的有无,导致了石墨是最软的矿物质之一,而金刚石是天然最硬的物质。石墨的碳原子,是二维平面关系结构,之间容易沿着层面滑动。而金刚石的碳原子,是三维立体关系结构,彼此支持牢牢互撑。

  因为专业化的要求,任何一个大一点的组织,都是进行个体细分的,这样的个体便是部门。并且越是大的组织,部门的边界感越强。在有些组织负责人的刻意引导下,部门间的竞争能够趋于白热化的地步。部门还能细分么?当然可以。任何一个部门,也都是由每一个独立个体组成,比如班组。再细化下去,可以细分到每一个人。人与人的关系,班组与班组的关系,部门与部门的关系,就是组织内部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形成了组织的结构。

  在一个组织行为中,因为上级和下级的关系固定,所以结构是单一的,只能是领导和被领导,指挥和被指挥。而这样的关系结构,就如同石墨,在二维关系层级上极易裂解。在一个维度里,往往只有一种关系会得到凸显。如果组织管理不进行升维的话,这样的关系结构会极大地限制组织的能级。如何将关系结构立体化,如同金刚石一般?

  可以将同样的两个人,或两个部门,从原先的生产维度中脱离出来,在另外的活动维度中构建其他的关系。并且由于人的情感属性,这样的关系结构,即使回到原先的生产维度中,依然存在。

  在工作时,张三和李四是级别关系,这样的结构中是职位在起作用;在爬山时,他们是伙伴关系,这样的结构中是体力在起作用;在打球时,他们是队友关系,这样的结构中是技术在起作用;在拓展时,他们是搭档关系,这样的结构中是配合在起作用;在公益时,他们是同志关系,这样的结构中是奉献在起作用。如果没有后面的四项活动,张三和李四只能是级别关系,这样单一的关系结构,当外力施加时,极易裂解。这样的外力,可以是任务的超额,可以是环境的严峻,可以是利益的冲突,甚至可以是办公的滞后。而如果多了那四项活动中构建的伙伴、队友、搭档、同志等关系,张三和李四就会形成一个牢固的关系结构,既包容,又抗压,且担当。

  为什么换维就会带来关系变化?因为时间的均衡性。张三用于职务晋升的时间,李四可能用于体育锻炼了。在级别上,张三的时间累积占优,李四不如张三。那在体能、技巧、协作、爱心上呢?总有一些是李四居先的。问题是,如果不进行维度切换,李四有展现的机会么?两人之间,又如何能够实现优劣互换呢?结构优化的关键,就在于维度的多样,这才是破除困局的出路。

  如果组织可以将生产维度的方向性,与活动维度的方向性相一致的话,这样的序化就是同向序化,战斗力往往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八路军的战士,每到一地,就会帮助当地百姓割稻收麦挑水修房。这仅仅是为了展示军民一家亲么?当然不是。将八路军看成一个组织,那这个组织的生产维度就是打仗。打仗是为什么?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党的战士为何不怕牺牲?因为这是一项伟大的利他事业。不是为自己,所以自己牺牲了无所谓。帮助当地老百姓,是组织的生活维度。那收麦修房又是为什么?也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目标的一致性,无论是打仗流血,还是割稻流汗,本质上都是利他,属性一样。可以将挑水修房这样的公益活动,看成是解放全天下这样伟大事业的同质预演,让战士们在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小事件中得到历练。很难想象,一个连帮百姓干活都不乐意的人,会愿意为百姓牺牲么?在这样的同质预演中,是不是也可以发现伟大事业的核心伙伴呢?

  如何解决一个组织发展的“历史周期率”问题?

  第一个答案是“民主”。为什么是民主?组织的衰亡就是结构的裂解,而导致裂解的产生,源于个体的关系弱化。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将政府与人民的单向服务关系,变成多向监督关系。让人人起来负责,使每个人主动和事业发展关联,从散装对象成为结构主体。用个体参与度的改变,来实现事业结构化的重组,这就是民主的意义之一。

  第二个答案是“自我革命”。为什么要自我革命?组织的衰亡始于要素的离散。一个组织最大的发展要素是人,组织就是其内所有个人的集合体。发展要素的同向序化,最重要的当然是人的价值理念的同向序化。组织用宗旨目标作为方向,用理论思想作为引领,用先进典型作为激励,用规律制度作为束缚,用反腐去庸作为优化,都是为了保持组织的向心力,以团结的态势来抗衡熵增的离散。

  利他性的融合,是组织目标超越的方法,只有契合社会发展大势的组织才能存续长远。公益性的预演,是组织结构优化的路径,只有方向一致的个体才能扩展组织能级。当一个组织,将发展目标超越自身成长的维度,并通过公益活动来优化结构关系,形成团结之势的时候,组织发展的“历史周期率”才有可解之机。

  为什么组织跳出“历史周期率”一定得走公益重构路径?普通团建行不行?公益团建和普通团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以企业这样的组织为例。

  所有的企业都有规章制度,规则是组织运行的基础保障。服务规范、行为守则、岗前教育、职间培训、客户反馈、投诉处理,所有这一切的管理设计,都是为了让员工的行为输出,能够保持在企业的经营框架内。规范化运作,是一个企业最容易见效的管理模式,然而这样的管理模式有个最大的先天不足,就是会将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变成雇佣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下,会产生敷衍、搪塞、怠工、互斗等种种内耗问题。

  为了融洽员工之间的关系,避免因为明暗不合而给企业发展带来影响,很多企业会有团建。信任背摔、高空抓杠、断桥天梯、翻墙逃生、雷区取水等一系统列户外拓展项目,其目的就是增强团队之间的合作,增进成员互相的理解和信任。这样的团建活动,也许可以在合作中构建成员之间的友谊,甚至通过荣誉共同体结成各种小圈子。但这样的圈子和关系,没有方向,顶多是将个体的离散,换成了组合的离散。

  高明的企业会强调企业文化,并将企业文化融入团建之中。比如强调“狼文化”的企业,会在团建中设立更多的竞争活动并扩大奖惩,以无畏拼杀的氛围营造,希冀获得企业应对困局的不屈斗志。这样的努力可能会些许见效,但注定是徒劳。因为这样做最好的结果,是构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暂时合作表层关系。薪职、离散、结构这三大困境,一个也没能解决。哪怕企业文化再好,若不将发展放在社会责任的维度来考量,则仍然找不到长久存在的理由,这样的企业必然会被淘汰,成为“历史周期率”的俘虏。

  如果企业完成了目标超越,并实行公益重构呢?

  公益重构,是在组织完成目标超越的基础上,通过公益团建的方式,对整个体系进行多维重构,以找到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合适答案。公益重构的价值内涵,其独特维度优势是普通团建所无法做到的。

  其一是价值共振,完成友军唤醒。任何一项事业的达成,都是人才共力的结果。这样的共力,在方向一致的前提之下,才有组合的意义。否则,人越多,力越散。组织,说到底就是若干个人的集合体。组织战力的提升,最可行的途径有两个。一是让组织内的个体,方向一致。二是让方向一致的个体,加入到组织之中来。人才流动的自由性,既是企业最大的组织优势,也是企业最大的发展困扰。当企业,以超越企业自身发展的价值,如将社会责任和贡献,作为价值方向重新设定的时候,既是对远方友军的召唤,也是对内部友军的唤醒。价值共振具有极为强大的穿透力,如同三国里五虎上将助刘备一样。在使命召唤之下,无数负有同样使命的个体,无论之前是在何方历练,最终总会集聚到擎旗者周围。

  其二是同质预演,锻造发展铁军。任何一家企业,都希望将自身团队锻造成有信仰、能战斗、不怕压、讲奉献的铁军。这样的铁军,人人步履坚定,人人眼里有光。铁军的锻造,只有在企业完成目标超越后才有可能。这世上没有一支钢铁之师,是为了自己成员的薪职在战斗!每一次公益活动,都是一次伟大事业的同质预演。谁在公益活动中表现出强大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展呈出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大局观念、奉献意识,谁当然可以得到更为广阔的平台发展机会。相马不如赛马。对于企业高层来说,每一次公益活动,都是一个换维观马的机会。在同质预演中发现和培养事业发展的核心人才,是公益重构的独特魅力之一。

  其三是组织破界,实现资源融通。边界性,是组织的特质之一。因为资源的有限,所有组织都有明确的边界。以边界为区分,内外待遇完全不同。即使在同一个组织内,也以编制构成了更为核心的界限。成长,即为资源的融合。当一个组织,在价值维度上打开了界限壁垒,融入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大潮中时,才能实现更为广泛的优质资源融通。所有的组织,都希望其合作伙伴们有担当、讲信誉、肯付出。这样的合作伙伴,可以在公益服务中找到。因为所有参加公益活动的组织和个人,都经过了一个叫作“善良”面试官的筛选。对于这些价值方向一致的伙伴,完全可以更加放心地将后背交给他们。

  其四是角色变换,构建多重关系。结构困局的破解之道,就是在生产维度之外,构建成员之间的多种关系支撑,并将这种支撑移植到生产关系之中。如果这两种维度具有共同的价值底层,则这样的关系构建将更为牢靠,移植时也不会有认知违和感。角色变换,本来就是公益团建的应有之意。失能体验、助行互动等一系列的设计,可以将每个人的角色进行重新设定,可以将优势、劣势进行互换互偿。比如,将上位者变成受助者,将施令者变成执行者,让健全人扮演残疾人。角色的变换在带来全新感官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不一样的换位思考,和不一样的关系重组。在公益活动中,对某人产生的受助感激,在工作的依然持续有效。你在某某时候帮助了我,我在其他时候也会回馈给你。你在公益奉献中展现出来的风采,我在工作生活中一样欣赏。在公益善势下,多重关系的构建,会让团队空前凝聚。

  其五是成员序化,形成定向优势。管理的难点之一,就是成员的方向确定。如果企业的展方向,不是个人的价值所在,则组织的离散就是必然。公益重构的意义,就在于打造企业发展的“价值北斗”。让团队中的所有人,朝着一个伟大的方向行进。兄弟一心,其利断金。薪职困局难就难在资源的有限性。既然有限,就有竞争。你有我无,怎么可能心一?只有超越企业发展维度的理想和使命,才能成为兄弟一心的立点所在。你有我有,携手前行,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公益活动的过程,就是成员序化的过程。当所有成员向着一致的更为远大的目标前进的时候,这样的团队的战斗力将是十分惊人的。公益重构,能够让员工从原来的企业雇员,转变为合作伙伴,成长为事业同志。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人是在为薪酬和职位在工作,而是为理想和价值在奋斗,很快在同行中就会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因为这是大道所向。得道自然多助。

  历史周期率的存在,源于组织的边界。没有边界的组织,也就谈不上衰亡一说。当组织将价值、责任等某个边界打开,融入社会进步、国家强盛、文明发展的大势中时,组织的成长将是时势的必然。

  目标超越是方向,公益重构是路径,组织的未来就在这里!(作者:姚沛声;系同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无锡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共无锡市志愿助残联盟党委副书记)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