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乡镇,出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孙子指导爷爷”。
你没听错,很多地方的书记、镇长都是些年轻面孔,80后、90后挑大梁,而那些70后,甚至60后的老同志,却还在科员的位置上默默无闻。
你要是去过乡镇,跟那儿的干部们聊聊天,就会发现,不少老同志心里啊,其实挺不是滋味的。
他们很多都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干上来的,对乡镇的情况了如指掌,谁家几口人,地里种啥,那都是张口就来。
村头的王大妈年轻时跟谁好过,村尾的李大爷因为啥事跟人吵过架,这些家长里短的事儿,他们门儿清。
用老百姓的话说,这些老同志,那都是乡镇的“活地图”、“活字典”。
按理说,这样的“土专家”应该在乡镇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可现实情况是,很多老同志因为年龄、学历等方面的限制,很难再往上升了。
你想想,一个快退休的老同志,你让他去跟年轻人竞争,去考那些个证书,他也力不从心啊。
就比如老张,在乡政府干了三十多年,从一个小年轻熬成了老同志,经验丰富,群众基础也好。
本来有机会再进一步,可一看到晋升条件里的学历要求和年龄限制,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反观那些年轻干部,虽然学历高,有冲劲,但毕竟缺乏基层经验,很多事情还得向老同志请教。
这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领导不了解情况,做决策不接地气;老同志有经验,却因为级别低,说话没人听。
我认识一个乡镇的老王,干了快三十年了,对村里的情况那叫一个门儿清。
有一回,镇里要搞一个农业项目,年轻的镇长小李,刚从省城里的大学毕业没几年,满脑子都是先进理念,一拍脑袋就决定在他们那个山区乡镇搞个大规模的草莓种植基地。
老王一看,这项目根本不适合他们当地情况,他们那儿山地多,水资源缺乏,根本不适合种植草莓。
老王就好心提醒了小李几句,结果小李不高兴了,觉得老王是在质疑他的权威,固执己见,坚持上马项目。
结果,项目搞了一半,草莓苗因为缺水都枯死了,钱也打了水漂,还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
最后,还是老王带着几个有经验的老伙计,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了种植结构,才把这个项目给救活了。
这样的事情,在不少乡镇都时有发生。
就拿我一个朋友老刘来说吧,他所在的乡镇前两年搞美丽乡村建设,镇里来了个年轻的书记,雄心勃勃,要搞一个“欧式风格”的农村示范点。
老刘一听就觉得不靠谱,他们那儿都是些老房子,你非要搞成“欧式风格”,这不是花钱找罪受吗?
老刘把自己的想法跟书记汇报了,书记却说老刘思想保守,跟不上时代潮流。
结果,房子盖好了,老百姓都不愿意住,说是不伦不类,住着别扭。
最后,镇里不得不又花钱把房子重新改造了一遍,浪费了不少钱。
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容易造成班子不团结。
你想啊,老同志辛辛苦苦干了大半辈子,结果被一个刚来没多久的年轻人领导,心里难免会有想法。
老同志觉得年轻人眼高手低,不切实际;而年轻干部呢,也觉得老同志倚老卖老,不配合工作。
这样一来二去,班子还能团结吗?工作还能搞好吗?
其实,出现这种“孙子指导爷爷”的现象,也不能全怪年轻人。说到底,还是我们的干部选拔机制需要完善。
一方面,要给那些有经验、有能力的老同志更多晋升的机会,不能让他们寒了心。
破除唯学历、唯资历的倾向,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干部评价体系,让那些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老同志能够在职业生涯的末期享受到应有的荣誉和待遇。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让他们多到基层锻炼,积累经验,不能光看学历,不看能力。
可以建立导师制度,让老同志带着年轻干部一起工作,将自己多年的经验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乡镇工作千头万绪,需要老中青三代人共同努力。
只有把老同志的经验和年轻人的活力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合力,把乡镇建设得更好。
就像一台机器,既需要齿轮的精准咬合,也需要链条的灵活运转,才能高效运转。
老同志是齿轮,经验丰富,做事稳妥;年轻干部是链条,充满活力,敢想敢干。
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让乡镇这台机器运转得更加顺畅。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