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编者按:从伏尔泰、卢梭、萨特到波伏娃,长久以来法国盛产全球顶尖思想家,甚至还发明了“知识分子”这个词。但是现在,全球进步人士不再去巴黎寻求进步思想,曾是文学和艺术代名词的巴黎左岸日渐没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英国历史学家苏迪尔·哈扎吉萨(SudhirHazareesingh)在新书《法国人如何思考:一个知识人的深情肖像》(HowtheFrenchThink:AnAffectionatePortraitofanIntellectualPeople)中指出原因,他认为法国大国地位的衰败、精英培养的模式、法语作为世界语言的衰落等,都是法国思想日渐式微的原因。
本文节选自《法国人如何思考:一个知识人的深情肖像》,刊载于6月13日英国《卫报》官网。
法国对全球文化的影响衰落
二战结束后不久,法国历史学家安德烈·西格弗里德宣称,法国思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驱动力,并总结道,“法国向世人展示了清晰明确的思维、理性的休闲方式、好奇心和一种微妙却必然的法式智慧”。但现在,法国这种广泛的影响力和仁慈的光芒已经成为了遥远的记忆。
目前,法国思想停滞不前。法国哲学曾给世界带来理性主义、共和主义、女性主义、实证主义、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等全面和大胆的思想体系,告诉世人如何思考和辩论。然而近几十年来,法国哲学已经明显江郎才尽,日渐式微。
位于塞纳河左岸的圣日耳曼德佩区,一度是巴黎文学和艺术的代名词,影响着全球的知识创造力,现在这里变成了时尚精品店的天堂,曾经闪耀的文学与艺术光芒早已一去不复返。正如一名住在附近、倍感失望的作家曾冷酷地指出:“如果我们能少卖些中国制造的萨特雕像,过去的日子就会回来。”
法国文学史上那些闪闪发光的名字,从巴尔扎克、乔治·桑,到儒勒·凡尔纳、阿尔贝·加缪和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也同样失去了全球吸引力。尽管最近有几次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法国作家,如勒克莱齐奥和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也难以挽回法国文学界丢失的光芒。2012年,法国《文学杂志》封面用醒目的大标题发问道:“法国人还思考问题吗?”
法国对全球文化的印记在消退,没有什么比这更残酷了。法国的思想和历史经历曾对其他国家的价值观产生了决定性的塑造作用,这也是长久以来法国人的骄傲来源。路易十四时期,凡尔赛宫是欧洲法院无与伦比的美学和政治典范。通过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革命史诗,法国平民英雄和军事英豪的故事得以传播,并启发了全球的民族解放者,如爱尔兰革命烈士沃勒福、海地共和国缔造者之一杜桑·卢维杜尔、拉丁美洲革命家西蒙·玻利瓦尔等。19世纪,《拿破仑法典》被新独立国家广泛采纳。
现在,法国思想已不再是全球进步人士的共同参考。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社会革命,不管是东欧的苏联式共产主义的沦陷,还是阿拉伯世界独裁政权遭遇的挑战,均没有承袭法国传统。
法国思维方式的主要推动力出自巴黎
知识界的消弭当然不是法国独有的情况。尽管民粹主义激进运动近来取得选举成功,如希腊左翼激进联盟党和西班牙社会民主力量党,但是20世纪末以来,改革派、进步人士和国际主义者的政治视野在欧洲已经黯然失色。只不过这种现象在法国表现得更强烈,这是因为与英国形成鲜明的对比,法国的自我形象与国民对其卓越文化的认知紧密相连。法国人越来越认为法国思想具有普遍吸引力,法国历史学家厄内斯特·拉维斯曾毫无戏谑地说,“法国因代表全人类而受到指控。”
从启蒙运动开始,法国就以天才科学家而出名。巴黎是著名的欧洲“科学共和国”中心,事实上法国科学家的发现也彻底改变了现代生活。法国人还在开拓最原始的知识界社交方面发挥了先锋作用,如发明了共济会、沙龙、咖啡馆等形式。
从传统上来说,法国思维方式的主要推动力出自巴黎。法国主要的文化机构,如大型教育和研究机构、学院、出版社和新闻机关,都集中在巴黎,因此雨果甚至称巴黎是“地球的中心”。
这种集中化是法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风格呈现出如此高度一致性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法国也有根深蒂固的反教权主义传统,近几十年来这一传统得到了诸如《查理周刊》之类媒体的支持。在当代法国,伊斯兰教所在地仍然持续产生着混乱和激烈的争论。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