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微腐败”发生在基层,病根在基层,不仅需要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执纪有“张力”,更需要人民群众强大的“合力”,实现纪检监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群策群力、联手共防共治,形成“合围”之势,这样“微腐败”才能彻底得到根治。
“大老虎离我们太远,眼前苍蝇每天扑脸。”“雁过拔毛”、”吃、拿、卡、要”等基层“微腐败”,直接蚕食群众利益,让老百姓苦不堪言。如何治理“微腐败”?如何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日前,四川省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题现场推进会在乐山市召开,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雁飞出席会议并强调,“要以零容忍态度整治基层‘微腐败’,进一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微腐败”一词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越来越深入到党员干部的灵魂,形成了强大的反贪治腐“张力”,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微腐败”现象依然严峻。如何根治“微腐败”,笔者认为,这要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形成“合力”。
首先,纪检监察部门要严肃监督执纪,形成“张力”。“微腐败”根在“微权力”。“微腐败”大多发生在基层,比如村社干部,这些人与普通老百姓仅仅多披了一件薄薄的“干部”外衣,但不可小瞧这件“外衣”。一方面,在村民眼里,他代表着“政府”,是老百姓的“父母官”,背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从化解邻里矛盾纠纷到办低保,到申请民生项目,事无巨细,可谓“一肩挑”。基层干部因为直接面对群众各种利益,加之“山高皇帝远”,一些宗旨意识不强的干部俨然就是“土皇帝”,比如利用职务便利,雁过拔毛、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理直气壮收跑腿费……滋生了“微腐败”。所以,必须织密织细权力的笼子,不给“微权力”出轨机会。
其次,让老百姓拿起政策规定武器,拒绝配合“微腐败”。“微腐败”多发生在低保、扶贫、拆迁、补助等涉及真金白银的领域,这些领域如果政策不透明,村民就会被村干部“牵着鼻子走”,“请吃、送礼”求干部办事,成为“微腐败”的配角。因此,宣传国家政策,还得上级部门入村入社“白话”解读,而不是仅由基层干部“照本宣科”,让村民不知所云。只要村民懂政策,诸如收“跑腿费”、雁过拔毛等微腐败就会失去村民这个“配角”,唤醒“为我办事是你职责,我不送礼请吃,你照样给办”的主观意识。补助金有标准,村民有数,少领了一分一毫都一目了然。这样村民才有底气、有硬气据“政策”力争,才敢于“微腐败”说不。
再次,根治“微腐败”需要民间“医生”。“微腐败”的直接受害者是老百姓,老百姓哪里“痛”,他们最清楚,让老百姓检举揭发,不仅能捍卫自己利益不受侵犯,更能准确、直接戳中要害,形成强大的民间防贪治腐力量,这就要求“微腐败”概念深入民心,归类“微腐败”种类,让老百姓明白哪些行为属于“微腐败”。一旦出现诸如“跑路费”“好处费”,老百姓立即条件反射般明白这就是“微腐败”,于是高呼“狼来了”,人人喊打。同时,设立“监督岗”、聘任“社会监督员”等,形成监督有妙招,举报有渠道,让“微腐败”者谈“腐”色变。
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把“巨腐”者比着森林里的“烂树”,那么“微腐败”者就是枯草。既治烂树,又拔枯草,政治生态才能清明。“微腐败”发生在基层,病根在基层,不仅需要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执纪有“张力”,更需要人民群众强大的“合力”,实现纪检监察机关与人民群众群策群力、联手共防共治,形成“合围”之势,这样“微腐败”才能彻底得到根治。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