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邵逸夫如何捐资助学
发布日期:2014-01-12 13:37:00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作者: 编辑:

  早在1973年,邵逸夫就在香港设立私人慈善机构,确定宗旨是协助促进教育、医疗和艺术事业的发展。邵逸夫对大陆高等学校和基础教育的捐赠,都是通过香港邵逸夫基金实施的,而在实施过程中,与教育部建立紧密合作。邵氏基金设立了一套审批程序,保障赠款能有效合理使用,无论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的审批项目,都由教育部专家评审后向邵氏基金推荐,没有经过推荐的不会获得捐赠。

  1月7日早上,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在家中离世,享年107岁。对于香港来说,他缔造了东方好莱坞、创造了TVB的电视神话,稳居超级富豪榜,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而邵逸夫能够在大陆被广为人知的原因是遍布全国的“逸夫楼”、“逸夫学校”,因为他是一位充满传奇的教育慈善家。

  25年捐赠近50亿,逸夫楼遍布全国

  截至2012年,105岁的香港著名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25年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遍布全国。

  尽管邵逸夫先生今年已经107岁高龄,但是去世的消息还是令许多人感到震惊。短短的消息,自1月7日早晨被爆出以来,就开始占据着各大媒体的重要位置甚至头条。而由于在大陆“逸夫楼”的影响巨大,许多网友纷纷发起“随手拍逸夫楼”活动,以纪念离世的邵逸夫先生。

  的确,逸夫楼在中国大学中往往有着特殊的地位,而对于读过大学的人来说,也有着特别的情结。在高校基础设施落后的上世纪90年代,逸夫楼往往是一座学校里最现代化的建筑。之前,很多人熟知逸夫楼和邵逸夫都是在高校的逸夫楼里,而事实上,邵逸夫先生的慈善捐助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同样功不可没。据统计,截至2012年,邵逸夫基金共捐建了中国内地大、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6013个项目,包括图书馆、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等,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邵逸夫捐赠的项目里鲜有卷入争议者

  在慈善和社会公益方面,邵逸夫先生无疑树立了一座丰碑。早在1973年,邵逸夫就在香港设立私人慈善机构,确定宗旨是协助促进教育、医疗和艺术事业的发展。从那时起到现在,已经四十载。与其他一些慈善家不同,邵逸夫先生捐赠的教育项目和学校,鲜有卷入争议者。这源于其规范的基金会运作与管理,建立与大陆办学环境相适应的捐赠机制,这也是值得大陆公益机构学习、借鉴的。

  邵逸夫对大陆高等学校和基础教育的捐赠,都是通过香港邵逸夫基金实施的,而在实施过程中,与教育部建立紧密合作,可以说,这是民间慈善基金会与官方合作,共同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典范。

  严格的管理办法确保捐赠项目不“短命”

  邵氏基金在教育领域的捐助对象主要有两类: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并且对这两类的捐助范畴做了界定:

  高等教育的捐助对象要求是国家公办本科以上的高等院校。资助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建筑,如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等,每个项目不超过500万港币,建筑规模在10000平方米-20000平方米。

  基础教育的捐助对象主要为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包括县级以下(含县级)的完全中学、高级中学,农村初级中学和九年义务制学校,地市级特殊教育学校兴建教学楼、实验楼等项目。

  同时,邵氏基金还设立了一套审批程序,保障赠款能有效合理使用。无论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的审批项目,都由教育部专家评审后向邵氏基金推荐,没有经过推荐的不会获得捐赠。教育部对每个项目的审批都制定了相关的审核条件和指标,尽可能科学选择。

  通过教育部门的评审,以确保其捐建的项目,不是“短命”项目——邵氏基金明确规定,赠款兴建的基础教育项目,应建设在经过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的,长期保留的学校;项目的使用期至少在五十年以上。

  “政府配套”作为条件,“迫使”财政投资教育,让几代学子受益

  虽然邵氏基金出资捐赠的项目都有命名上的要求,比如逸夫楼、逸夫学校等,但是每个项目并不是由邵氏基金全额出资,而是邵氏基金和教育行政单位共同出资。

  根据所属体系不同,两方的出资比例也会有差别。比如,对高等院校的捐助比例为1:3,该校的必须提供不低于捐款数额3倍的配套基金。对于基础教育,比例则是1:1,也就是学校所在省级行政部门需要提供不低于捐款数额的配套基金。

  也可以说,邵氏基金出资捐赠,实际上推动了行政部门对教育教学的硬件投入。并且,邵氏基金还要求由由高等院校、教育厅(教委)设立赠款项目建设资金专用账户,统一管理两部分来源的资金,防止赠款挪用。

  为确保工程如期进行,赠款分两批到账,建筑主体完工拨付50%,全部竣工并完成镶嵌命名再拨付50%。

  结合国情与官方合作,共同改善办学条件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