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张品成执著地继续着他的“红色写作”,这次他给我们奉献的是《王坪往事》,在这部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最新推出的儿童长篇小说中,他将他擅长叙述的革命根据地的故事从江西拓展到了川陕,通过红军医院里一群小红军的成长故事,缅怀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1932年至1935年间,红军在川陕交界的通南巴地区建立了川陕苏维埃政府,其治下纵横23个县(市),被毛泽东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个大区域”,为红色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王坪往事》以根据地红军医院建立前后为历史背景,透过小红军们的特殊视角,再现了当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壮阔的后方建设图景及其军民生活。红军在川陕根据地舍身忘死的奋斗历程、大巴山人民群众与红军间水乳交融的鱼水情谊,都通过孩子们的眼睛跃然纸上。
小说主人公万小坎,本是四川大巴山一带乡镇上一个普通的少年剃头匠。1932年底红军入川后,他和师傅凭着一手漂亮的剃头手艺加入红军,被派往王坪红军医院工作,自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王坪医院,万小坎结识了一群性格各异的小红军伙伴,他们在这个特殊的红军大家庭中共同经历着革命的淬炼与成长的洗礼。这些孩子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加入红军的因由也各不相同:有的是父母惨遭反动派杀害的革命遗孤,有的是不知双亲是谁的流浪孤儿,有的甚至是流落乡间最后为红军收留的智障孩童;显然,他们不是天生的成熟的革命者,正是在红军首长和战士的关怀和帮助下,他们才得以一天天地成长起来。面对最为险恶的生存处境,红军给予了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呵护——为了给身有残疾的谢模理做手术,三个红军战士在运送药品途中遭遇土匪而牺牲,首长在悲痛之余,不忘提醒大家不要让谢模理知道;为了让先天智障的孩子烂袄感受到温暖,红军医院专门要求大家在面对烂袄时要保持微笑;为了让孩子们在伤病员痛苦呻吟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乐观,首长煞费苦心地组织孩子们成立了儿童剧团……这些故事无不闪耀着战争环境下璀璨的人性光辉。《王坪往事》也正是在这样的人性诗篇的书写中,完整呈现了小红军的成长过程。
作为文学,没有比人性的揭示和展现更具有感人的力量了。《王坪往事》在反映红军与民众的关系方面,同样显示出对人性的尊重。小说中写到一个为照顾红军染病牺牲的老人,临终时希望能够有个传统的风光大葬,出于对当地民俗的尊重,红军召集大家为这个老人举办了在今天看来或许带有些许迷信色彩的传统葬礼,可那些小红军战士在这个葬礼上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特别震撼。这与过去文学作品中对红军的描写全然不同,但这正是人性的真实写照。在中国革命史上,红军始终与人民打成一片,率领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而人民群众也正是带着旧时代的伤痕,以不同的方式认同红军,逐渐摆脱自身的弱点和缺点,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两者的碰撞、融合与升华,使这部小说获得了能够感动今天读者的强大而真实的人性力量。
无疑,《王坪往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现下,我们总是动辄给儿童文学作品贴上“成长主题”的标签,结果也便成了相当空泛的概念,而这部小说的成长主题则是可以真切感知的,说到底,与其说是年龄与经验的增长所导致的心智成熟,不如说就是性格的成长,人性的启蒙、发现与完成。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以万小坎为代表的一群小红军,作品既表现了红军首长和战士对他们各方面的关怀爱护,也突出展现了这群孩子在革命烽火中成熟和成长的历程——在医院这个特殊环境中,小红军们不可避免地必须面对死亡给他们的心理所造成的考验,正是在充满人性和人情关怀的氛围中,他们才没有陷入恐惧和消沉,而是在一次次送别战友的悲伤中,坚强地选择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残酷的现实。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这种在艰难甚至死亡面前所展现出的勇气和达观,对于今天的小读者依旧具有启发意义,小红军们的高尚情操,能够帮助小读者们树立起更加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性的刻画和展示不仅使《王坪往事》获得了深厚的思想价值,同样也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特殊环境造成了小红军们在某些方面的早熟,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在他们身上同样有着孩童的好奇、爱闹、喜欢玩耍等天性,这种爱玩爱闹的儿童特质,使他们发生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糗事,甚至犯下一些出格的错误。对于这些糗事和错误,红军首长并不是一味地、简单地、粗暴地责备,而是在帮助他们认识和弥补问题时,小心地避免伤害他们孩童的天性。由此生发出的那些幽默的情节、陌生的体验、惊奇的悬念,不但对于今天的小读者极具吸引力,拉近了他们与小红军的时代距离,让作品中的故事能够被小读者所喜爱和接受,更是在烽烟年代的背景上,画下了一抹鲜亮的童趣的色彩。如果说,《王坪往事》是对战火纷飞岁月的缅怀,那么,这种缅怀更多指向的是极端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没有被摧毁的光华人性。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