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18-03-18 11:30:46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王晓毅 编辑:晴阴

  与以城市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不同,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目的是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城乡之间的不平衡是新时期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之一,乡村振兴意在缩小乃至消除这种不平衡。在经典作家那里,城乡不平衡被表述为城乡差别,城乡差别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正是这种差别,把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吸引到城市,形成了高速的城市化,也因此造成了乡村的衰落。在西方发达国家,快速城市化伴随着农业部门中机器和资本替代劳动,乡村的衰落并没有带来农业的危机,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在乡村衰落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外流经常使农业陷入困境。

  中国的城乡差别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比如随着第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所需要的劳动力也会相应减少,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减少带来了许多变化,比如入学儿童也相应减少,导致农村教育规模缩减;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村的许多传统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也受到影响,房屋空置、农田抛荒等现象也随之产生。这些现象在许多国家都有发生,带有普遍性。

  但是,中国在赶超战略下加速工业化发展的策略,使中国的城乡关系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工业革命以后,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因此发展现代工业以追赶发达国家,就成为国家战略。上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数十年战争的结束,中国开始工业化过程,大量资金投入到城市工业,大量农村人口也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但是60年代初的经济压力使这种发展势头难以为继,由于压缩城镇人口,过剩的劳动力回到农村。为了给城市工业发展提供经济资源并减少城市的人口压力,我国在农村建立了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保证国家可以从农村低价获得农副产品,户籍制度则限制农村人口自由流动。

  人民公社体制和户籍制度保证了国家采取超经济措施,从农村汲取资源以支援城市工业发展,同时限制农村人口的流动,随后农村出现了较为普遍的贫困。20世纪80年代启动农村改革的时候,部分农民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随着在农村率先进行改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释放,农民收入迅速增加。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遭遇了财政困难,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下降,一些地方政府向农村转嫁财政困难,出现了收购农副产品不能直接付钱,给农民打“白条”,或者以各种名义向农民增加税费等现象。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政府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的战略,对农村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但在一些地方和领域,仍然将农村看作城市工业发展的工具,比如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在于增加农村消费从而缓解城市工业“卖难”的问题,补贴“家电下乡”的实质是补贴企业等等。

  与以城市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不同,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目的是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为了在新时期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了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乡村的发展与城市发展从而具有了同等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并明确了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五个振兴”的具体路径。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意味着乡村不仅仅是为了给城市工业提供农副产品。乡村人才振兴,让愿意从事农业、愿意回到乡村发展的各路人才在乡村大显身手,意味着农村不应只是城市工业的劳动力“蓄水池”,不应只是向城市工业提供劳动力和吸收城市工业排斥的劳动力。乡村文化振兴意味着传统乡村的价值和规范在乡村振兴中要得到重视。乡村生态振兴意味着乡村的环境要得到有效保护,要避免为大炼钢铁而大量砍伐森林之类现象重现。乡村组织振兴则需要强化村级组织带领农民发展的作用,避免乡村基层组织涣散。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乡村全面发展的战略,只有上述“五个振兴”路径共同推进,才能走出一条城乡平衡发展之路。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