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3天被访问信息1.7万次,APP“数据霸权”该收手了
发布日期:2025-03-28 15:23:13 来源:红网 作者:武嘉龙 编辑:藤井树

  近日,据多位小红书用户反映,小红书后台持续高频获取用户位置信息,有用户最高3天内被访问1.7万次,包含定位、照片与视频、设备状态、日程、剪贴板等,甚至凌晨未使用软件时段仍有高频操作,引发隐私安全方面的担忧。

  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类应用程序的普及,用户越来越关注个人信息保护,一些APP过度采集使用个人信息成为近年来的热点问题。

  出于商业拓展的目的,部分平台通过技术手段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强制、频繁索取权限,严重侵害了用户权益。平台利用过度收集的信息,进行用户画像、精准营销,这容易对用户造成骚扰,侵犯了用户安宁权。更为值得警惕的是,平台收集的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或者被非法窃取或倒卖,将给用户财产与隐私安全等带来威胁。

  针对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相关管理部门正在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保护个人信息提供了法律保障。针对平台以落实“实名制”为由超范围采集、留存用户个人信息,相关部门尝试推出“网号”“网证”,公民在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申请后,便无需向互联网平台等提供明文个人身份信息。

  尽管相关部门做出了一系列措施,但遏制平台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还需要用户、媒体等多方参与,形成协同治理格局。目前市面上共有400多万个用户程序,监管部门很难获得全部信息,难以实现监管的全覆盖。随着隐私意识的增强,用户也开始采取措施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次小红书事件便是由用户揭露的,用户在社交媒体曝光侵权行为,引发媒体和公众关注,倒逼平台整改。早在2024年7月,“小红书一直在获取定位”的质疑声就已在社交媒体出现,相关帖子达到了7万余篇。部分用户发现其行为后,也紧急关闭了小红书多项访问权限。

  应对平台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问题方面,媒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笔者评论时,新华社快看、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四川观察等多家媒体在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已对此次小红书事件进行了报道。媒体的监管是遏制平台侵权的有力手段。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一批“信息黑洞”企业,利用平台非法获取用户通话记录、社交账号等相关信息、滥用AI外呼技术,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同时媒体通过相关报道与栏目,也能够有效提高用户的隐私意识,起到数字素养的培育者作用。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已成为重要要素,个人信息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保护用户权益,不能仅仅依靠平台的自觉,更需要政府、用户、媒体等多方社会主体的参与,建立协同治理的“共同体”,维护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