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赤岭村10岁小男孩在海上漂流的经历引发了网络热议。据报道,3月21日晚,小男孩“阿亮”独自漂流了30公里,次日下午被当地渔民发现并救起。如此奇幻的海上漂流经历和阿亮事后淡定的表现引发了网络媒体的广泛关注。
然而,这个本应充满人性关怀的公共议题,却在互联网的流量漩涡中异化为一场集体娱乐的狂欢。网友们将阿亮与魔童哪吒、杰克船长、悟空渡海学艺等网络热梗结合制作表情包,甚至还有不少人前往赤岭村寻找阿亮,相关视频播放超过百万。一些自称是阿亮“身边人”的账号,通过讲述阿亮的“传奇故事”在网络上获得大量流量,这其中大部分人在蹭热度赚钱甚至是造谣。在这场流量盛宴中,真相沦为配角。网民们咀嚼着真假难辨的“事迹”,却无人追问:为何一个10岁孩子的隐私成了全网共享的“公共资源”?
针对网上的“阿亮3岁骑摩托”“6岁大闹北海幼儿园”离奇言论,阿亮姐姐也发表了辟谣声明,但是传播效果一般,而“阿亮家住赤岭村某地”“阿亮父母的身份”等隐私却广为传播。在网友们的“好奇”下,关于阿亮及其家人的身份信息不断流出。
网上关于阿亮的话题还在发酵中,一些账号夸大其词,把阿亮的漂流经历描述得如同电影情节一般,使其成为了大家眼中的“魔童”。曾经火极一时的“小马云”事件就是典型例子,因为酷似阿里巴巴总裁马云而走红网络后,“小马云”被大量人围观、合影、拍段子。然而,在流量榨干后,他却被抛弃了。没人在意这个孩子最后的结局,而这些未成年孩子被流量破坏的童年该让谁来负责呢?
现在网络上许多有讨论度的新闻和网络暴力总能引发大量围观,制造大量的流量。有人故意造谣博眼球,有人在蹭热度引流,而大多数网民都处于一个凑热闹的围观者角度去看、去评论事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流量的贡献者。本质上,这是文化消费代替生命敬畏,把别人的痛苦当成消遣,用娱乐心态对待严肃事件,这样的网络氛围既不健康也不道德。
匿名环境让很多人放松了自我约束。造谣者躲在屏幕后发泄情绪,键盘侠跟风传播不实信息,平台为了流量纵容话题发酵。当追求点击量胜过尊重事实,追求刺激超过基本善意,网络环境就会变得越来越糟。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友们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发言前多想一些理性思考,法律必须严惩造谣、网暴、暴露他人隐私等违法行为,维护好网络秩序,社交平台不能只顾流量,应该优化推荐机制,多引导正能量内容。热度过后,阿亮依旧要长大,但被流量啃噬的童年永难愈合。
若每一次流量狂欢后,只剩“又一个小马云”的喟叹,说明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没有严格落实到位。守护未成年人的童真,不仅需要法律与平台的“他律”,更需要每个网民的自律,在评论转发时,多一点理性思考,多一点人文关怀,因为那屏幕上滚动的,从来不是数据,而是当事人的真实人生。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