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不只是一组经济工具,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分析框架,它背后的逻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全新视角。”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陈志武在时隔5年之后,推出了《金融的逻辑》第二部——《金融的逻辑2:通往自由之路》。
《金融的逻辑2》将焦点落在了“自由”之上,陈志武强调,金融不是富人和金融从业者的专利,而与每个人的安全、自由、发展、幸福息息相关。10月23日,陈志武在上海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的专访。
一名“经济金融学的普及者”
陈志武觉得自己是一名“经济金融学的普及者”,多年来他的书一直位列金融畅销书榜单。通俗易懂是不少读者喜爱他的原因,但也有诸多读者认为陈志武一向提倡的“制度改革、公有资本平分、权力有效监管”等口号过于“简单粗暴”,澎湃新闻记者询问陈志武如何看待这一评论?
陈志武回答:“社会上许多人评论我和张维迎等学者总是提一些不现实的看法,有读者留言说‘这也批评那也批评,那你来做’,其实‘你来做’这句话完全是搞错了逻辑。”
“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是不一样的,学者不一定要首先考虑在目前政治、制度、文化背景下,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不能以此为先决条件决定自己可以研究什么、思考什么内容。我作为学者,应该从客观、职业的角度来分析,一个社会如何运作才会使得老百姓获得最大的福利。我们提出建议、看法,体制内的决策层应该做的,就是考虑现行政治、文化制度下如何指定可行的方案。任何一个社会的知识分子、智囊阶层应该把所有可能的选项都提出来,我希望在中国社会更多人能认识到这一点。”
从2014年到今年,中国的金融市场发生着不小的波动,在陈志武看来,这些都在他的预料之中。“过去两年的经济走势、股市动荡波澜我并不感到意外,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隐含了内在的逻辑,国有经济体制、驱动地方政府官员的激励架构不改变,中国经济增长必然靠投资,特别是大的形象工程。”陈志武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在2009年写了一篇科幻式的预测文章:“这是我写的唯一一篇预测文章,假设时间到了2049年,从2049年看中国。”
陈志武说:“我当时预测,中国度过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后,改革动力快速退化。国企强势、民企被挤、财政税收占GDP之比继续上升、国内民间消费需求继续下降。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开始的‘再国有化’以及‘铁公基’运动的后遗症,到2015年已经完全暴露出来,不仅社会失业严重,而且许多基建项目完工后使用率低。”
陈志武认为,1978-2008年是“经济”改革开放时期,2019-2049年也是三十年改革开放,只是侧重点在体制上。在2019年前后中国社会经历一段时期的阵痛后,将会开始真正的国有资产民有化改革、土地产权交易市场改革、征税权制约机制改革、财政民主化改革等等。
“市场经济把个人从工具中解放出来”
从1986年到耶鲁大学攻读金融学博士至今,陈志武说自己接触金融近30年,而接触研究金融的时间越长,他越觉得金融不只是一组经济工具,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分析框架,它背后的逻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全新视角。“从长远讲,市场经济的发展除了让GDP增长更快、使资源更有效使用之外,更重要、更根本的贡献是,市场经济把个人从工具中解放出来,让个人更有权利和尊严。”
2004年开始,陈志武和经济学研究学者彭凯翔、袁为鹏开始合作,收集明清以来的民间借贷交易信息,包括借贷双方的身份、财产与家庭背景、借贷金额和利率等等。在整理这些历史资料中,陈志武偶然看到了清代女婢的交易价格。“在一个徽州家族18、19世纪的商业账簿中,其中一项是那年花7两银子买了个女婢。虽然在小说中看过历史上买卖‘人’这种物种的描写,但是实际看到‘人’作为物品被记录在账单上还是给了我很大冲击。”
这本帐薄让陈思武思考:人像商品、资产一样地被卖掉、被交易,这种现象有多普遍呢?价格一般是多少?其定价的逻辑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女人或男人会被买卖呢?这种现象背后的经济、社会因素是什么?它跟金融市场的缺失有没有关系?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25-84707368。